在建筑、市政工程、能源輸送等領域,管道作為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質量直接關系到工程安全、環境保護以及公眾生活的穩定性。近年來,隨著全球對基礎設施安全性和可持續性要求的提升,管業行業的質量控制問題備受關注。無論是城市供水管網的防漏需求,還是工業管道耐腐蝕性能的升級,質量控制已成為行業發展的核心命題。尤其在“雙碳”目標背景下,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標準化管理,實現管道產品的安全可靠與綠色低碳協同發展,成為行業亟需解決的關鍵課題。
一、從源頭把控:材料選擇與生產工藝優化
材料是管道質量的基礎。以聚乙烯(PE)管、聚氯乙烯(PVC)管為代表的塑料管材因其輕便、耐腐蝕等特性廣泛應用于市政供水、排水工程,但其質量受原材料性能影響顯著。根據國家標準《給水用PE管材》(GB/T13663-2000)和《建筑排水用PVC-U管材》(GB/T5836.1-2006),管材需滿足氧指數、抗拉強度、耐壓性等關鍵指標。然而,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,采用劣質原料或違規添加水溶性膩子掩蓋鑄造缺陷(如壁厚不足),導致管材使用壽命大幅縮短。對此,行業需嚴格遵循國家標準,禁止使用不合格原料,并通過第三方檢測機構對材料進行全生命周期監控。
生產工藝的優化同樣不可忽視。例如,聚乙烯管道的熱熔焊接技術需在無雨環境下操作,焊接溫度、壓力及冷卻時間必須精確控制,否則易產生虛焊、氣孔等缺陷。此外,塑料管配管安裝中,彎曲半徑需符合“暗配管≥6D”等規范,避免因過度彎折導致管壁開裂。通過引入自動化生產線和數字化工藝管理系統,可實現生產參數的實時調整,減少人為誤差。
二、智能化技術賦能:從人工檢測到智能監控
傳統質量控制依賴人工抽檢和經驗判斷,存在效率低、誤差大的局限性。近年來,智能化技術的應用為行業注入新動能。例如,基于人工智能(AI)的視覺檢測系統可快速識別管材表面裂紋、氣泡等缺陷;物聯網(IoT)傳感器則能實時監測管道運行中的壓力、溫度變化,提前預警潛在風險。在市政供水管網中,SCADA系統與GIS地理信息系統結合,可動態追蹤管網漏損情況,助力“智慧水務”建設。
此外,大數據分析在質量追溯中的作用日益凸顯。通過建立全鏈條質量數據庫,企業可追蹤每批管材的原料來源、生產參數及檢測結果,一旦發現問題,可迅速定位并召回問題產品。例如,某企業通過區塊鏈技術記錄管材生產數據,確保信息不可篡改,增強了客戶對產品質量的信任度。
三、標準化體系構建:規范行業秩序與提升國際競爭力
標準化是質量控制的基石。我國已發布多項管材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,如《埋地聚乙烯給水管道工程技術規程》《城鎮排水塑料管道系統》等,但執行力度仍需加強。以防腐涂層為例,國家標準未明確涂層厚度要求,導致部分企業偷工減料。對此,行業應參考歐盟EN877標準,增加鹽霧試驗、耐酸堿性測試等指標,提升管材耐久性。
同時,國際市場競爭倒逼國內企業對標先進標準。例如,出口導向型企業需滿足美國ASTM、德國DIN等標準,這促使企業升級檢測設備、優化工藝流程。2024年,營口市某管材企業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,將生產過程與國際標準接軌,成功開拓東南亞市場。此類案例表明,標準化不僅是質量保障的工具,更是企業全球化發展的通行證。
四、綠色化轉型:兼顧質量與可持續發展
在“雙碳”目標驅動下,綠色質量控制理念逐漸興起。一方面,企業需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耗與污染。例如,采用環保型防腐涂層替代傳統瀝青涂層,降低揮發性有機物(VOCs)排放;另一方面,推廣可回收材料應用,如利用再生聚乙烯生產非承壓管道,實現資源循環利用。此外,長壽命管材的研發(如耐高溫PE-RT、增強型玻璃鋼管)可減少管道更換頻率,間接降低碳足跡。
綠色質量控制還體現在施工環節。例如,市政管道工程中推廣非開挖修復技術,避免傳統開挖造成的土壤破壞和交通擁堵;塑料管安裝時需確保回填密實度,防止地面沉降引發管道破裂。這些措施既保障了工程質量,又契合生態友好的發展理念。
五、用戶需求驅動:從被動合規到主動服務
當前,用戶對管道質量的需求已從“達標”轉向“極致體驗”。例如,建筑排水系統需兼顧靜音性與抗堵塞能力,燃氣管道需滿足高耐壓與高密封性要求。對此,企業需建立快速響應機制:一方面,通過用戶反饋數據優化產品設計;另一方面,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,如定期巡檢、智能監測設備租賃等。某企業推出的“管道健康云平臺”,可為用戶提供遠程診斷和維護建議,顯著提升了客戶粘性。
此外,針對老舊小區管網改造需求,企業可推出定制化解決方案。例如,采用內襯修復技術對原有鑄鐵管進行加固,避免大規模開挖;開發輕量化管材降低施工難度,適應復雜地形條件。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質量控制模式,將助力行業從“產品競爭”邁向“服務競爭”。
結語:質量控制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永恒主題
管業行業的質量控制是一項系統工程,涉及材料、工藝、技術、標準、環保等多維度協同創新。面對智能化、綠色化、全球化的發展趨勢,企業需摒棄“重產能輕質量”的思維,轉而構建覆蓋全鏈條的質量管理體系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保障基礎設施安全的同時,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,為社會經濟注入更強勁的動力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