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"一帶一路"倡議邁入第二個十年的關鍵節點,中國照明產業正以智能路燈為載體,開啟全球化布局的新征程。截至2025年11月,中國照明品牌已在30余個"一帶一路"沿線國家落地智能路燈項目,從東南亞的馬來西亞、越南到中東歐的哈薩克斯坦,從北非的科特迪瓦到拉美的安提瓜和巴布達,中國智慧照明技術正以"感知-決策-服務"一體化平臺的形態,重塑全球城市治理模式。這場跨越 continents 的產業遷徙,既蘊含著萬億級市場的機遇,也面臨著標準壁壘、本地化適配等多重挑戰。

一、機遇:三重驅動下的全球化藍海
(一)市場需求的結構性擴容
中國照明電器協會數據顯示,2024年我國對"一帶一路"沿線國家照明出口額達252億美元,同比增長3%,占照明產品出口總額的45%,較2019年提升5個百分點。即便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經濟承壓背景下,對東盟、中東歐等新興市場出口仍實現逆勢增長,其中對東盟出口額46億美元,同比增長2%,成為拉動增長的核心引擎。以高郵為例,這個"中國路燈制造基地"的路燈產業年產值近300億元,通過"一帶一路"渠道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,2024年外貿銷售額首次突破50億元,較上年增長15%。揚州市法馬智能設備有限公司構建的"深圳研發、高郵制造、全球銷售"產業協同鏈條,正是這一趨勢的縮影——其研發的交通照明控制系統已實現從"依靠進口"到"國產替代"的跨越,產品遠銷馬來西亞、科特迪瓦等國。
(二)技術迭代的生態賦能
中國智能路燈行業已從單一照明功能進化為"城市神經元"。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數據,2021年中國智能照明市場規模達1096.8億元,其中工商業智能照明占比57.21%,戶外智能照明占比12.16%。技術融合催生功能裂變:現代智能路燈集成多光譜傳感器、毫米波雷達與AI芯片,可實時監測PM2.5、噪聲、溫濕度等環境參數,同時具備車流量統計、行人行為分析等交通管理能力。在深圳前海自貿區,某智能路燈項目通過搭載5G微基站,實現每平方公里10萬級設備接入,支撐起自動駕駛測試場的低時延通信需求;在杭州亞運會期間,智能路燈集成應急廣播系統,實現賽事信息實時播報與災害預警聯動,響應速度較傳統方式提升數倍。
(三)政策與標準的雙重護航
國家政策持續為智能路燈全球化鋪路。2021年9月住建部聯合多部門印發《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(2021-2023年)》,明確提出推動智慧燈桿等感知終端的規模化應用部署。在"一帶一路"框架下,中國照明企業不僅輸出產品,更參與標準制定。高郵市燈具協會會長王立祥介紹,高郵智能路燈已融入節能環保理念,采用高效太陽能板與低功耗LED燈源組合,部分產品配備環境監測傳感器,實時反饋空氣質量、溫濕度等數據,助力當地打造綠色宜居環境。這種"技術+標準"的組合拳,使中國品牌在沙特阿拉伯、阿聯酋等中東市場快速突破,瑪斯柯照明設備(上海)有限公司2023年承接了近400個對外出口項目,包括沙特國王體育城、迪拜邁丹賽馬場等重大工程。
二、挑戰:全球化路上的三重關卡
(一)市場競爭的白熱化
盡管"一帶一路"市場潛力巨大,但全球照明巨頭的圍堵不容小覷。2025年上半年,我國照明產品對"一帶一路"沿線國家出口額同比下降2%,其中前5月出口額104億美元,同比下降4%。歐美企業通過"技術專利+本地化生產"構建壁壘,而東南亞本土企業憑借成本優勢爭奪中低端市場。更嚴峻的是,部分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,如印度對中國LED路燈加征反傾銷稅,埃及提高進口照明產品認證門檻,這些都增加了市場不確定性。
(二)標準適配的本地化難題
不同國家的技術標準、文化習慣差異顯著。歐洲市場對智能路燈的電磁兼容、能效等級要求嚴苛,需通過CE、RoHS等認證;中東國家高溫沙漠環境對產品散熱性能提出更高要求;東南亞雨季漫長,需強化防水等級。高郵揚德電氣集團負責人張愛文坦言:"亞洲國家我跑得差不多了,接下來打算轉戰歐洲國家",但歐洲市場的技術門檻和本地化服務要求,對企業的研發、售后能力是巨大考驗。此外,部分國家對數據安全的敏感,如智能路燈采集的交通、環境數據需符合當地法規,也增加了合規成本。
(三)供應鏈的全球化韌性考驗
智能路燈產業鏈涉及芯片、傳感器、通信模塊等核心部件,全球供應鏈波動直接影響項目交付。2025年,部分國家物流成本上漲、關鍵元器件短缺,導致項目周期延長。以高郵為例,雖然形成了1000多家路燈企業的產業集群,但高端芯片仍依賴進口,在地緣政治沖突下存在斷供風險。此外,不同國家的勞工政策、原材料供應差異,也對供應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。
三、破局:構建"技術-生態-本地化"三維競爭力
(一)技術自主:從"替代"到"引領"
核心技術突破是破局關鍵。洲明科技通過"硬件+平臺+服務"模式,打造智慧城市操作系統,可接入百萬級設備,支持跨部門數據共享,在雄安新區、海南自貿港等國家級項目中應用。高郵法馬智能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,聚焦5G、大數據、物聯網技術,其交通照明控制系統已實現國產替代,未來需進一步突破AI芯片、毫米波雷達等核心部件的技術瓶頸。
(二)生態共建:從"產品出口"到"標準輸出"
中國照明企業需通過"一帶一路"推動生態協同。瑪斯柯照明通過承接重大體育項目,不僅輸出產品,更建立"設計-生產-服務"一站式能力,其"亞運燈"采用焊插式技術解決散熱問題,制定"光衰"解決方案保障10年亮度不衰減,這種技術標準正復制到"一帶一路"項目中。高郵燈具協會推動"深圳研發、高郵制造、全球銷售"模式,通過產業協同降低成本,提升響應速度。
(三)本地化深耕:從"走出去"到"融進去"
本地化是突破市場壁壘的核心。揚德電氣通過電子商務和國際貿易營銷模式,將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,國際貿易訂單占年銷售額40%,其秘訣在于針對不同市場定制產品:對東盟推出耐濕熱的太陽能路燈,對中東開發耐高溫的智能燈桿。張愛文表示:"2025年要沖刺2億元大關,關鍵是讓產品適應當地需求。"此外,加強與當地企業合作,如在東南亞建立組裝廠,可規避貿易壁壘,提升供應鏈韌性。
站在2025年的歷史節點,"一帶一路"照明項目已從"產品輸出"進入"技術+標準+生態"輸出的新階段。中國智能路燈品牌在30國的建設實踐,既是技術實力的檢驗,更是全球化能力的試煉。面對挑戰,唯有以技術自主筑基、以生態共建賦能、以本地化深耕破局,才能將"一帶一路"的機遇轉化為持續增長的動力,讓中國智慧照明在全球城市治理中綻放更璀璨的光芒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